净水器不净水反而释放重金属,硅藻泥不除甲醛反而有“辐射”

 
 
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比较试验结果,撕开了一些产品虚伪的面目。20件被抽样的市售净水器,有两件密闭浸泡纯水24小时后,重金属析出量超标;17件被抽样的市售硅藻泥装饰壁材,有3件放射性水平超标,根本不能用作装修材料。
 
可以“过滤杂质”甚至“过滤细菌微生物、重金属”的净水器,可以“除甲醛”甚至“释放负离子”的硅藻泥……在各色商家的宣传攻势下,具有净化功能、主打环保概念的产品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标配。
 
但实际功效是不是真得那么“神奇”?上海市消保委7月18日公布的比较试验结果,撕开了一些产品虚伪的面目。
 
经检验,20件被抽样的市售净水器,有9件不同程度出现问题,其中两件密闭浸泡纯水24小时后,重金属析出量超标;17件被抽样的市售硅藻泥装饰壁材,有3件放射性水平超过国家强制标准规定的限值,根本不能用作装修材料。
 
净水器镉析出量超标16倍多
 
所谓一般净水器,是指以活性炭、粗滤、陶瓷、微滤、超滤等不同滤芯来过滤水中杂质、大颗粒污染物、漂浮物等的饮水装置。
 
然而,如果滤芯等与水接触的零部件材料质量不佳,不仅起不到净化水的作用,还会反过来对与其接触的水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到净水器出水的安全卫生。
 
市场参考价1600多元的一款“立升”净水超滤机(标称由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型号:LH3-8Ad),将纯水注入该净水器密闭浸泡24小时后,发现浸泡水中镉增量为0.0089毫克/升,超出国家强制标准规定限值的16.8倍。同时,其铅和汞的增量也超标,分别超标6.86倍和1.85倍。
 
另一款市场参考价600多元的“九阳”厨下超滤净水机(标称由杭州九阳净水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型号:JYW-HC-1565WV),经过相同的实验,也发现了铅增量超标的情况,超标1.56倍。
 
 
还有4件净水器可能存在增加饮用水微生物的风险。经检测,“联合利华”净水宝(标称由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UPU01U-B3)耗氧量增量值为7.84毫克/升,超出标准规定限值2.92倍。
 
其他3件净水器也不同程度存在耗氧量增量值超标的情况,超标40%到2.07倍不等,涉及“安吉尔”、“立升”、“奔腾”等品牌。据质检专家介绍,耗氧量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相关,高耗氧量可能增加饮用水的微生物风险。
 
 
硅藻泥“放射性”超标45倍多
 
市消保委发布的硅藻泥装饰壁材比较试验结果,更是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愤怒:“不能像宣传的那样除甲醛也就算了,没想到还会有辐射!”
 
我国强制性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规定,不同场所可以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需满足不同的放射性水平限量要求,尤其是用于住宅内饰面的装修材料,需要同时满足内照射指数IRa≤1.0和外照射指数Iγ≤1.3的要求。
 
然而根据市消保委的比较试验结果,有3件样品的放射性核素限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放射性”超标。
 
其中,标称由上海玺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欧特饰家”硅藻泥,内照射指数超标2.9倍,外照射指数更是惊人地超标45.38倍。
 
标称由哈尔滨圣坤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云泉”硅藻泥、标称由厦门硅藻君建材有限公司监制(进口)的“珪藻君”批刮型硅藻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外照射指数超标问题。
 
市消保委强调,放射性水平超标的材料不仅不可以用作住宅的内饰面装修,甚至不能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或室外其他用途。
 
 
别把责任推给消费者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海南立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在接到消保委的比较试验结果后,立刻启动了对相同批次产品的物流追溯,清点了商场库存和到家用户,并重新检测了同批次这个型号的两台商品。
 
“监测结果上午刚刚拿到,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应该不是批次问题,而是个案。”这位负责人认为,耗氧量增量值较高的原因或许与安装有关,“净水器在安装时,需要专业维护操作人员对包裹零部件的甘油进行清洗,可能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
 
而奔腾公司相关负责人也有相似的回复,“公司的这款产品,需要工作人员上门安装冲洗作为润滑剂的甘油,这一过程或导致检测过程与实际应用有所偏差。”
 
“消费者哪知道这些专业知识,不要拿消费者的‘无知’做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挡箭牌’。”对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王宏源认为,产品是卖给消费者,不是卖给实验室,消费者只能根据说明书来操作,如何把甘油在安装过程中冲洗干净、需要多久解决耗氧量增量值较高等问题,还需要企业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在说明书里提供可执行方案。这些都不做,却把问题推给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比净水器,一些硅藻泥生产企业的回应更是让人心寒。玺彦环保公司的负责人反复强调,行业里从来没有对硅藻泥的放射性核素限量有硬性要求,公司因此在产品出厂前也不会做相关的检测。
 
对此,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纵使企业强调行业惯例,但国家强制性标准就放在那里,不去改进产品质量以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是把行业的一套不规范的做法拿来作“挡箭牌”,这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者选择起来可要慎之又慎。
 
(文章来源:《上海观察》,作者:陈玺撼、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