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巢网:2015年,互联网企业忙合并,家居企业忙促销

 

 

2015年即将步入尾声,这一年,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而对于家居业来说,却是一个出奇平凡的年份。
 
2月14日,情人节,滴滴和快的这一对冤家,却意外的宣布在一起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余温尚未退去,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双方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人们的眼球再度被击爆。
 
谁知好戏远未结束,10月8日,国庆节上班后的第一天,美团和大众点评两公司宣布合并。
 
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称,已向优酷土豆公司董事会发出非约束性要约,尽管优酷土豆合并刚刚三年的时间。
 
 
于是我在想,互联网企业大合并的同时,家居企业在干些什么?于是我开始查询从2015年的1月1日开始直到今天的家居业新闻,遗憾的是,竟然没有找到一件能够拿出手的事件来。我盘点了一下几个重磅级别的,罗列如下:
 
多个原来不做套餐的家装公司开始做套餐了;雷士照明创始人被批捕了;多个家居企业的高管离职了;许多家居企业的产品甲醛超标了;互联网装修口水战又开打了;有人投资美乐乐了;美乐乐创始人被投资方挤兑走了;金螳螂与家装e站分家了;林志玲女神来家居企业站台了;红星美凯龙赴港上市了;软装也有套餐了;万科链家进军家装了;所有的家居企业都正准备“双11”了……
 
 
在我看来,这些事件其实都只是小儿科级别的,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的话,那就是:离婚的、离家出走的、被批捕的、家门不幸的等鸡毛蒜皮之事。但除此之外,就更没有大事了,我查到的就只剩下促销了,从2015年1月份起,所有的家居企业一直在忙促销,甚至连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之类的庄严节日都不放过,随处可见“降价啦”、“甩卖啦”这些字眼儿。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家居产业市场集中度特别低,低到都不好意思讲的程度,但我们在家居行业里,经常能看到某某企业倒闭的消息,却很少看到大手笔合并的新闻。
 
一般的企业合并无非是出于几个目的:扩大单体规模;完善产业链;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竞争格局;当然了,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让对方消失。
 
互联网企业的合并也不例外,也有其背后的逻辑和目的,但2015年的这几次大手笔合并,影响则更为深远,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从整个行业、产业、国家甚至国际的高度来进行的“谋合”。
 
不要去相信那些表面的所谓“联席CEO”,不要去相信那些表面的所谓“独立运作”,这只是给外界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1 1就会小于2了。不妨打开支付宝APP钱包,可以发现阿里巴巴的亲儿子“快的打车”已经被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新侄子“滴滴出行”了。
 
 
再反观一下中国的家居企业,虽然说有一些投资入股之类的动作,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些小打小闹而已,不要说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就连自己的企业也改变不了多少,更谈不上对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的影响了。
 
那么家居业为什么鲜有合并之类的大手笔呢?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 可能和行业特点有关
 
 
一个最直接的可能原因是,互联网是虚拟经济,线下资源轻,合并起来比较容易;而家居业是实体经济,涉及到工厂、渠道等等沉重的线下资源,合并起来难度太大。
 
另外一个直接的可能原因是,在许多人看来,有些企业合并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难以产生聚合效应不说,可能成本会更高。
 
还有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家居企业数量太多,压根就合并不起来,比如说,中国的家装企业据统计有11万家,一年合并100家,如果要合并完的话,还需要花1100年。
 
不知道以上的原因是不是成立。但我觉得除了行业本身的特点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居行业也是这么分散吗?我觉得很值得思考。
 
第二、 家居业缺少大格局
 
 
如果摆脱行业特点的原因,我还能想到的就是人的问题,虽然说所有的事情都和人有关系,但这一点体现在家居业,比重可能更大一些。比如,家居企业的大佬们一个一个都很厉害(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已经成为常态,大家各自为战不说,还美其名曰:我们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做好自己更重要。于是,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谁也不愿意屈身投身到他人门下,当然了,资本也不敢贸然为其撑腰。
 
不知以上原因是不是准确,我也很想和朋友们探讨。
 
无论如何,家居业市场如此分散,无论对于行业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家居业只知道在窝里斗来斗去,炒一些概念,做一些促销,却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消费者就连购买一个小小的马桶盖都需要跑到日本去。
 
真诚希望能够看到中国的家居业能够出现众多的大手笔合并案例,从而提升经营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而成就几家国内乃至国际的巨无霸企业。